通俗国学-克制“习惯性反驳”,才能赢得他人尊重
原创 thatway 那路谈OS与SoC嵌入式软件 2022-10-27 07:20
生活中我们常说某个人:
脾气大,本事小。或者说:
不找茬就不会说话。可能就有这些问题,可以把本文分享给他。
- 1. 愚者善驳,自断后路
语速胜人,或许有一时的胜利,但却赢不来长久的尊重。人生在世,能够克制自己的反驳欲,便是最大的自律。
智者会保持清醒,管理自己的德行,独善其身。过多的争辩,反驳,并不会让人高看你,反而会让你陷入泥潭,自断后路。
从心理学上分析下
习惯性反驳:
习惯性反驳背后是**挑剔心理**
,当挑剔心理过头,往往会给身边的人带来一定程度的心理负担。
别人说一句话会挑毛病
,觉得别人说的不对,习惯性的反驳两句。别人做件事也会觉得方式不对,做法有问题......当这种挑剔心理过头,会给家人和朋友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负担。
挑剔的人大多都活在一种强烈的内心冲突
当中,他们渴望完美
,有很强的超我,但是自己又无法去实现这种完美
,所以就会把完美的要求转移
在身边的人或者网络上的陌生人身上。
人的挑剔心理有着**内化**
和外化
两种表现形式:
内化的人习惯于
挑剔自己
的不足,外化的人是将对自己不完美的
不平衡
心理
转移到了外部
,将外部的他人
替身成自我不完美的发泄出口和追求完美的
替罪羊
。
外化型挑剔心理当看见他人的不完美行为时,潜意识里对自我不完美的不满会强化内心冲突
,从而对他人产生反驳欲
甚至是带着愤怒的敌意。
这种边界感模糊的转移自我矛盾和痛苦的方式或许能够得到暂时的内心缓解和释放
,但实际上对个人成长毫无帮助
,并且会持续在日常生活中对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而一个人
成熟的人格能够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能够
整合内心的冲突
,他们明白,唯有接纳自我不完美,才能收回对他人的攻击,而回归平和的内心。
习惯性反驳不总是带着恶意,但不同的表达却会给别人带来不一样的感受,特别是毫无逻辑的无意识反驳经常会
冒犯到那些真诚想和你沟通的人。
任何人际交往中,**互相尊重**是首要条件
。去除“习惯性反驳”,多一些有效的交流,学会倾听,学会顾及对方的感受,
多一点肯定,少一点否定,才能慢慢改变
。其实就是潜意识里面认识到这件事,认同其不对,行为也就自动改变了,这就是经常说的悟性,在心理学里面的表现就是:认识到即解决
。
2. 仁者沉默,容纳万物
鲁迅说:沉默是最好的反抗。
一言不发或许更有力量,静而退之或许更显优雅。
俗话说:宰相肚子能撑船。
被人误解时,位置不同,不必争辩;层次不同,无需较劲;面对不必要的争辩,不是理亏而退却,恰恰是在尊重别人,兼容包并,也会成全自己。
3. 善者内省,自在不凡
为人处世,反驳是本能,反省是本事。习惯性反驳尝尝彰显自己的无知和浅薄,向内反省,才能化平庸为不凡。
忠言逆耳利于行,面对刺耳的话语,平息愤怒的情绪,向内自省,才不会被困在成长的边缘,正所谓
弱者自困,强者自察。
盯人之短,则天下无人可交;看人之长,则世人皆可为吾师。
4. 智者精进,一笑而过
生活中到处充满矛盾和问题,我们无法一时去解决,但是我们可以让其变的不重要,从而
专注于更正重要的事情。例如台湾问题,武力一时解决不了,那就转移注意力到发展经济,将来或许自然就解决了。
免去不必要的辩驳,才能腾出时间去精进自己。这点
需要大智慧和内心的超脱强大。很多事不进耳,不入心,便不能伤你分毫。
聪明的人,
不在别人的嘴里沦陷,只在自己的内心中修行。当你达到山顶就会发现,外界的声音不过过眼云烟。关于修行,有机会可以再写一个文章。
最后送大家一个小故事:
小王问大师:大师,快乐有什么秘诀?
大师:不跟愚者争论。
小王:我不同意你的说的,这不是快乐的秘诀。
大师:是的,你说的对!
Inner peace is the key to happiness,祝大家都在尘世修行中
遇事不困于心,一笑而过!
后记:
本公众号是介绍**计算机**
软件技术
的,但是我们的生活中不仅有技术还需要其他的一些智慧,拥有平和的心态
和通透的悟性
,更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技术。所以偶尔会分享一点“鸡汤
”给大家,希望有点营养。
如果感觉有用,记得分享给您的家人和朋友。
愚者善驳,自断后路;
仁者沉默,容纳万物;
善者内省,自在不凡;
智者精进,一笑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