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达到沟通目的才算有效沟通
那路谈OS与SoC嵌入式软件 2018-12-28 20:48
最近从《逻辑思维》里面听到一本书,吴军写的《态度》。这本书是吴军写给女儿的家书整理而成,其中以一个父亲负责任的态度教育女儿很多学校或者社会上不会教的东西,而且是很重要的做人做事方法,其中的一章《达到沟通目的才算有效沟通》分享如下:梦华(吴军的女儿名字): 前天你给妈妈发短信, 告诉她暑假放假的时间, 让我们帮你订机票, 但是她可能疏忽了, 没有在意短信, 一直没有把这件事告诉我, 以致订票的事情耽搁了。 这时, 其实追究是谁的疏忽已经没有意义了。 在弥补这个损失之后, 今后我们在沟通上要做到更加顺畅。 你在学习计算机网络时, 会发现
计算机的通信永远要得到对方的一个确认信息,才算完成, 而不是说发出信息就完事了。这个笨办法, 虽然看似降低了一点点通信效率,但是使得计算机之间的通信非常可靠。人与人之间的通信通常不是这样的, 说话的人把话说完, 就以为完成了通信, 并不管对方是否真的接收了我们传递的信息, 或者理解了那些信息的含义。你会在一个单位里, 比如你的学校或者暑期实习的公司里看到这样的情景,张三让李四去完成一件事,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发现李四根本没有开始做。 并非李四不愿意做,而是他们之间的沟通出现了问题, 李四根本就没在意张三说了什么,或者没有听懂张三的意思。 很多时候,工作中的争吵就是由这样的小误会引起的。 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方法, 就是进行有效的沟通, 确认对方明白了你的意思, 然后确认对方是答应你了, 还是拒绝你了, 不论什么结果, 你总要有结论,到此, 通信才算结束。 我们要随时牢记,
通信要以确信对方真正接收到了你传达的信息和信息的含义,才算结束。 既然沟通要以对方了解你的意思为目的, 那么在表达自己的意思时, 就需
要在你和对方共同认知的基础上讨论那些问题, 或者说, 要用对方能听得懂, 马上理解的语言进行讨论。 你会发现有些老师讲课好,因为不论课程有多难, 你们都听得懂, 而有些老师讲课就差很多, 因为他自顾自地讲, 你们根本听不明白。 后者犯的一个错误就在于, 他以为听众在讲述的课程上, 都和他处在同一个认知水平,完全用自己能理解的语言在讲, 而不是用对方能懂的语言讲述。如果你和外国人讲一个道理, 最好的方法就是举他们熟悉的例子, 而不是自己知道, 他们不知道的例子。 中国的顾维钧先生是一个很优秀的外交家,他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向西方国家的代表讲述山东省对中国的重要性(当时日本想把山东省变成它的殖民地) , 用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大家就都明白了。 顾先生说, 孔子对中国人来说, 相当于耶稣对西方人一样重要。西方人一直把耶稣的出生地耶路撒冷作为圣地, 并且上千年了一直要夺回那个地方。 山东是孔子的出生地, 它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就相当于耶路撒冷在西方人心中的地位。 他短短的几句话, 就把意思说明白了。 对方能听懂, 不是因为对山东和孔子有多么熟悉, 而是因为熟知耶路撒冷和耶稣。好老师讲课, 从来是把深奥的道理简单地表达出来,而不是反过来, 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与人沟通, 切忌啰唆。很多人认为, 自己讲的越多, 对方接收的信息也越多。 其实,
如果废话太多, 对方根本搞不清你要说什么, 沟通的效果为零。 更何况在通信中, 多少会有点儿噪声, 话多了, 难免词不达意, 让人误解, 这就是 噪声。任何好的沟通, 需要清楚对方是谁, 用什么样的一两句话能够让对方理解你的意图。 60年前(1957年) , 大家对半导体没有什么了解。 罗伯特·诺伊斯要说服谢尔曼·费尔柴尔德投资他们8个人(硅谷著名的8叛徒) 做半导体, 虽然费尔柴尔德自己也算是一个科技行业的老兵, 但是要理解导体和半导体的差别、半导体做的晶体管有什么用途, 还是相当困难的。诺伊斯要想说服他, 就需要用一番简短的, 费尔柴尔德一听就懂的话来说明。 诺伊斯是这样说的: 这些本质上是沙子和金属导线的基本物质将使未来晶体管材料的成本趋近于零,于是竞争将转向制造工艺。 (如果费尔柴尔德投资)你将赢得这场竞争。 届时, 廉价的晶体管将使消费电子产品的成本急剧下降, 以至于制造它们比修理它们更便宜。诺伊斯几句话就道出了即将来到的信息时代的商业特点——值钱的不是材料, 而是上面的知识附加值。费尔柴尔德显然听懂了诺伊斯的话, 并决定给诺伊斯等8个年轻人投资。 后来费尔柴尔德回忆自己愿意在62岁的“高龄”做风险投资时说, 他是被诺伊斯描述的晶体管的前景打动了。 综合上面两个例子, 我们还可以得到一个新的结论,就是说话要看对象。 同样的道理,
对不同的人说,要用不同的说法。 每次别人请我做报告时, 我总是要问问听众是谁,了解他们有什么样的知识背景, 以便使用他们最容易接受的说法。
与人有效沟通,重点不在于证明自己正确,而在于达到沟通的目的。 很多人善于辩论, 当时似乎讲得对方无话可说,甚至接受了他们的观点, 但是事后别人一想, 觉得好像被忽悠了, 反而产生了很大的逆反心理。这种看似成功的沟通, 其实是彻底的失败。 很多时候有的人觉得, 明明当时已经说服了对方, 怎么没过多久对方就改变主意了。 其实, 根本不是对方改变主意了, 而是他们从来就没有被说服过。在说服别人方面, 花言巧语和雄辩的口才, 永远比不过确定的事实。 今天写的内容有点儿杂, 概括一下其实就4句话。第一, 有效的沟通要以对方的确认为准,不要以为话说出去了, 别人就一定接收了你传递的信息。第二, 要以对方听得懂的话来沟通,切忌卖弄自己的知识, 把简单的问题讲复杂了。第三, 沟通要简洁, 切中要害。 为了做到这一点, 要对不同的人要说不同的话。第四, 善辩不等于好的沟通, 沟通的目的是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想法, 而非把对方驳得哑口无言。
总的来讲, 有效沟通很重要, 特别是在你毕业后要进入职场的时候。因此, 平时可以看看自己在同别人沟通时,是否效果越来越好, 不断进步。
---结束。
最后说点计算机中的可靠通信。比如在微信中你发送了一条信息,微信软件肯定会把这条信息发送到对方的手机上,如果这条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丢了,那微信这个app就变的不可靠,没人用了。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里面,信息的传递大部分都是可靠的传输。
A和B在互发消息前,要
确保对方在线并可以交流。确保这种可靠的交流必须最少需要三次握手示意。这就是计算机网络中广泛使用的建立TCP连接三次握手过程,如下:
我们假设A和B是通信的双方,相互看不到,但是可以打电话,说一次话就是进行一次握手。
第一次握手: A给B打电话说,你可以听到我说话吗?
第二次握手: B收到了A的信息,然后对A说: 我可以听得到你说话啊,你能听得到我说话吗?
第三次握手: A收到了B的信息,然后说可以的!
在三次握手之后,A和B都能确定这么一件事:
我说的话,你能听到; 你说的话,我也能听到。 这样,A或者B都可以主动进行通信了。
注下面讨论下为什么是三次握手,而不是两次或者四次:
如果两次,那么B无法确定B的信息A是否能收到,所以如果B先说话,可能后面的A都收不到,会出现问题。
如果四次,那么就造成了浪费,因为在三次结束之后,就已经可以保证A可以给B发信息,A可以收到B的信息; B可以给A发信息,B可以收到A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