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惰无聊是一种产业 NO1

乐思维 那路谈OS与SoC嵌入式软件 2017-09-12 23:53

**NO1 娱乐牢笼**

很多人会感叹觉得现在的人没事就玩手机,打游戏,刷新闻。但是好似这些事情并不能给自身带来多大的进步。而且往往会深陷其中,下面就是一个例子:

下班了,一身疲惫,想着「今晚要学习」,忍不住还是把手伸向了手机,刷起微博,玩起王者荣耀。放下手机已是深夜,一边告诉自己「明天再努力吧」,一边洗澡、洗漱,然后睡觉。

第二天,重复着跟前一天一模一样的生活。

这是正常的不,进一步了解,会发现这里面的原因很深。

偶像剧,大片,综艺,娱乐圈花边,网络游戏,热点消息,诸如此类。拿热点资讯来说。一条
APP
推送,背后都是一个运营团队,群策群力,经过初稿、初审、复审等一堆环节,有着专业的消费者行为学作支撑,用尽各种文案技法,目的是什么呢?就是吸引你的注意力,点进去。

同样,一款网络游戏,背后可能是几百人的团队,用最前沿的科技,最详尽的数据,通过声、光、交互、反馈等全方位途径,在各种心理学、行为经济学、认知神经科学等理论指导下,精心打造 ——

目的是什么?为了创造一个虚拟空间,来消磨你的时间。

这就是消费娱乐文化为我们创造的牢笼。

NO2 政治稳定

这个牢笼会有什么政治经济的意义呢?

从政治角度说
:政治就是稳定压倒一切,但是有很多不稳定因素,比如贫富差距。全球化会加剧贫富差距,会使财富集中在全球20%
的人手上,而另外
80%
的人被「边缘化」。那么,如何化解这
80%
的人和
20%
精英之间的冲突?如何消解这
80%
人口的多余精力和不满情绪,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让他们安于为他们量身订造的娱乐信息中,慢慢丧失热情、抗争欲望和思考的能力。

公众们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失去自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最终他们会期望媒体为他们进行思考,并作出判断。

可见愚民政策,可以防止社会不稳定,下面这个战略就是代表:

「奶头乐」战略,具体是什么呢?

一是发展发泄性的产业。具体而言,包括色情业、赌博业,发展暴力型影视剧、游戏,集中报道无休止的口水战、纠纷冲突,等等,让大众将多余的精力发泄出来。

二是发展满足性的产业。包括报道连篇累牍的无聊琐事——娱乐圈新闻、明星花边、家长里短,发展廉价品牌,各种小恩小惠的活动,以及偶像剧、综艺等大众化娱乐产业,让大众沉溺于享乐和安逸中,从而丧失上进心和深度思考能力。

一言以蔽之,那些被边缘化的人,只需要给他们一口饭吃,一份工作,让他们有东西可看,便会沉浸在「快乐」之中,无心挑战现有的统治阶级。

这个战略很成功。

NO3 心理刺激

从心理学上说
,前文讲过,一切娱乐产品——影视剧、综艺、游戏,它们背后有着庞大的团队,这些团队的唯一目的,就是用尽各种手段,去降低你触及它们的「阻力」。

它们会在你视野中不断出现,用各种资讯、消息提醒你,诱导你去点击。一旦点击了,就再也不会给你机会离开。

这里面最严重的是什么呢?

一旦你习惯了这种「低成本、高回报」的刺激,你就很难去做那些「高投入」的事情了。

我们选择了怎样的媒体,媒体就用怎样的方式塑造我们。

所以,这个时代,我们似乎很难再产生情绪的波动,很难去投入到一样东西上面,很难专注去做一件事情。

因为,我们的大脑已经被周围的环境,塑造成了一个「高刺激阈值」的对象。

习惯了轻而易举能获得大量愉悦感,你就会慢慢对这种愉悦感脱敏。

久而久之,这种强度的愉悦感已经满足不了你了,你需要更高强度、更持续、更深入的刺激。

相对而言,愉悦感更少、付出更高的行为 —— 比如学习,阅读,思考 —— 自然也就没有人愿意去做。

这样下去会有什么后果?

公众们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失去自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最终他们会期望媒体为他们进行思考,并作出判断。而控制媒体的正式上层阶级,这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

NO4 商人利益

从经济方面来说,
下面说一个投资人对这些无聊的产业的态度。子午基金的张泉灵在脱口秀节目《逻辑思维》中分析,她对于一个社会现象关注的不是品味有多高,是否无聊,而是首先要看是否有很多人关注一些事情,比如直播,尽管在国内就是一些女孩唱歌卖笑,确实很低俗无聊。但是从心理上来说恰巧说明了用户的心理是需要这些东西的,在没有手机和网络的时代,人们通过看电视报纸书籍等,低俗的东西很大程度上会被审核pass
掉,或者碍于道德约束不好意思在公众面前看,但是现在网络和手机很好的保证了人的隐私,别人不知道你在看什么。这时候人的本性需要的东西,比如爱起哄,有临场感,参与感,比较意外的东西等等,总之一些低俗的东西更能满足人的需要。尽管这些东西很多人认为很无聊。

总之人性堕落,趋势不可阻挡。内容差,流量大,就是机会。作为投资人的必修课,看人喜欢什么,而不是看人无聊不。是从一个态度上的转变,这也是作为投资人的生存要求。

讲完这些,你就明白在社会充分金融化后,社会是要适应人的本能,而不太会关心很多道德什么的约束,你喜欢什么,他们就会给你制造什么。而且更重要的一点,制造者作为社会精英会主导这个社会一直制造这些东西。就像标题所说的这是一种产业。

NO5 社会产业

前面已经从产业角度说明了一些,但是下面的现象更加的不可思议。前面也提到社会边缘化的问题,就是少数人掌握了大多数的资金。在罗胖的脱口秀节目《逻辑思维》中讲共同体的意义一节中提到:德国记者伍伦卫伯的一本书《反社会的人》,在德国是畅销书。副标题为“上层阶级与下层阶级,是怎样搞垮德国,而谁又在从中获利”。

首先说上层阶级就是富人,当富人越来越有钱,他们会靠资金去挣钱,不愿意承担很多社会责任,比如不愿意当政客(苦累的活),对富人收税也越来越困难。富人没有社会责任感,对社会不认同,对富人收税越来越难。不承担政治责任,不领导文化。

大众文化不再是上层文化的延续,脱离主流社会。上下层阶级是平行的,交际越来越少。这些现象就是社会充分金融化的缩影。

再重点说下德国的穷人。原本社会福利产业,失业保险,养老保险。消除贫困,使社会更安定。但是德国穷人过的很好,人均住房45
平,比平均住房还高,家里家电一应俱全,吃的好,用的好。他们比工作的人生活都不差,导致他们会主动失业,厌倦工作。

完全丧失自制能力,身体比较差,懒惰放纵。不守时。不听话。家庭不正常,无家庭责任感,亲人关系不正常,从小感受不到亲人的温暖。很难进步,走出穷人的行列。甚至经济发展,穷人中的精英会走,穷人社区的生活会越差。

在德国,社会救助机构,是德国第一大产业,200
万从业人口(总人口
8000
万)。这些社会福利机构要获得利益,他们的客户就是穷人,有穷人就可以从政府拿到钱。甚至会
发明穷人
,发明工作岗位,但是不产生经济效益。例如发明残疾人,深化人的残疾,缺点。给穷人留下烙印,让他们觉得自己就是穷人,就应该是穷人,是穷人才能生活的更好,在这个陷阱里越陷越深。很难变成富人,走向上层阶级。

在这种社会制度下,社会趋势是富人人挣穷人钱。富人绑架社会,继续往前走,不允许社会废除社会福利制度。

穷人严然就是一种产业,而这种产业是可以懒惰无聊画一个等号。

参考:

  1. 《你的深度思考能力,是如何一步步被毁掉的?》

  2. 《有改变才能看见未来

  3. 逻辑思维
    NO178

  4. 《共同体的意义

  5. 逻辑思维
    NO193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